语言启蒙没有用?90%的家长都不知道这四大雷区

Published by Eric on

一直会收到很多爸爸妈妈的留言,苦恼于孩子不开口说话,或者明明就是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愿意表达。

一位妈妈就就留言到自己的孩子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

孩子都超过两岁了,也只会叫爸爸妈妈,但大人说的话都能听明白,就是自己的表达还是依依呀呀说不清晰,整天好像玩猜谜语的游戏,从一岁到二岁半差不多都是这样,去医院检查后确认又没有什么生理问题。

而且很多父母留言里都会提到,我也做各种语言启蒙啊,每天都会对他说话,读绘本听儿歌,怎么就没用呢?

语言启蒙四大「坑」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宝宝,开口早晚和说话方式都有差异,每个宝宝有自身的发展特质。

但如果踩了这些坑,做过的语言启蒙可能等于无用功,总结了以下四大雷区,相信大多数家长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过。

▋ 经常替孩子说话

很多时候,家长太善解人意,孩子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达成所愿

比如孩子想喝奶了,指一指奶瓶,家长立马送上。后来,发现孩子经常会哭闹和发脾气,但是家长却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是因为孩子习惯了用眼神和手指,不习惯也不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当别人猜不出他的意思而不能及时满足他时,孩子就很容易哭闹、打人和抢东西。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赶紧用玩具哄孩子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更多地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所以,大家可以借助宝宝喜欢的东西,引导孩子说话。如拿着奶瓶问孩子,「这是奶瓶,宝宝是要这个吗」,一步步引导孩子说出「我要奶瓶」,然后才把东西给他,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习惯。

▋ 嘴巴肌肉得不到锻炼

有很多妈妈说孩子3岁了,已经过了长牙阶段,却还是口水哗哗地流,一天要换好几次口水巾。

经常流口水的宝宝,同时也会存在发音含糊不清的问题。

流口水的原因:

①如果孩子口腔感知觉比较弱,可能会感觉不到口水流到嘴巴外面。

②宝宝闭合嘴巴的力量弱,嘴巴总是半张开,特别是他们在玩、特别专注的时候,口水就流到嘴巴外面了。

③「流口水」还跟孩子的吞咽能力有关,如果吞咽比较慢,口水来不及咽下去就流出来了。

宝宝流口水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有些宝宝迟迟不开口,很多时候是因为嘴巴的肌肉还不够灵活,不足以支撑说话这样的精细动作,同时会有流口水的情况。

▋ 宝宝的视听反应没有建立

有妈妈说孩子总是不喜欢看人,叫他的名字也经常没什么反应,带孩子去医院做过听力的检查也都没有问题,但跟他说话就是不理睬,自顾自玩的玩玩具。

一般来说,3-6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和跟家长眼神接触并能保持一段时间,通过跟家长的互动,学习对自己的名字作出回应。

如果宝宝已经1岁了,还是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太多回应,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一开始没有主动关注你,家长就要反过来先去吸引孩子的关注,然后再叫他的名字。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有所反应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作出积极的反馈来肯定孩子的反应,这样也会影响孩子试听反应的建立。

▋ 总是矫正孩子说话的错误

当一个孩子刚刚开始说话时,经常会说错,而大人的本能就是矫正,「不是啊,这不是狗,这是猫」,这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本能。

但是,问问过来人,这样的矫正有用嘛?

这样的矫正孩子不会听,反而会让他们感受到很挫败,打击他们刚刚开始说话交流的积极性。

那孩子说错难道不管嘛?当然不是,但不是矫正,而是理解。刚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受词汇量和认知的局限,他们习惯于用一个词语来代替一类东西,比如一开始,「狗」对小D来说就是所有小动物的指代。

宝宝的语言发展规律

6岁前是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以后的工作沟通和人际关系都很重要。

简单说一下宝宝语言发育的标准,一般宝宝对比这个标准差一个月左右算正常,差太多就要引起注意了。

☞ 0-3个月

宝宝完全是被动接受大人的语言,但是他们会对妈妈的声音比较有偏好,听到声音会转头,甚至看起来认真在听,有的宝宝到了三个多月的时候,会开始发出一些元音,譬如 啊~~」「哦~~~」「噢~~~」等等。

☞ 4-7个月

这个月龄的宝宝开始注意大人说话的细节,他们发出的声音中,也会多了一些辅音,比如「mama 」「dada」「gege」「gugu」等等。

当大人叫他的名字的时候,他也会有反应,并且会用一些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情感,而不仅仅用哭声(注意家里平时叫宝宝名字保持一致,不要一会叫小名,一会儿叫大名,一会又「小宝贝」等等)。

☞ 8-12个月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开始咿咿呀呀说火星语。

如果你平时对他说话足够多,他将越来越多的听懂大人说话的意思,(譬如:我们一说,换尿布,他们就会马上爬走),并且他会用动作配合火星语,和大人交流,(譬如:一边用手指一个东西,一边啊啊叫,表示他想要)。

☞ 12-18个月

宝宝开始会有意义的使用一些词,譬如「妈妈」「球」「吃」「出门」等等,一般到了15个月,宝宝会说3-4个词,18个月的时候,一般可以使用10个词以上了。

他们开始长篇大论的说火星话,出现更多的辅音,譬如「p」「t」「w」「n」等等,这是为他们学习说更多的语言做准备。

☞ 18-24个月

他们会开始能够听懂很多大人的指令,譬如,「狗狗在哪里?」「来吃点心啦!」「把球给我!」,但是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听的时候会假装听不懂。

他们开始会说更多的词汇,甚至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譬如「妈妈坐」「宝宝吃」,当然很多都是语法混乱的。

他们可能会用一个词指代所有相似的东西,譬如用「奶」来指代所有吃的,用「狗」来指代所有动物等等。

☞ 25-30个月

他们开始了语言爆发期,经常使用的词汇会达到200个,然后他们会把更多的词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长的句子,譬如「宝宝要吃饭」「妈妈陪我玩」

他们会开始用代词,「你」「我」,当然经常会用错(还记得小新回家的时候经常和妈妈说「你回来了」),他们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明白代词到底怎么才能用。他们也会开始会回答你的问题。

☞ 31个月-36个月

你的宝宝已经可以非常熟练的掌握运用语言,甚至会说复合句,准确的使用「因为」「所以」「可是」这些复合句的连词,他们说话越来越清楚,甚至可以讲述一个事件,即便不是父母的陌生人,也可以清楚的听得懂他的意思。

多磨耳朵,多读绘本

多和孩子说话,多磨耳朵,多读绘本,这些像喊口号一样的方法几乎家喻户晓了,但是如果我们「以终为始」,真正明白交流的目的,这就会让我们完全转变思维,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启蒙。

是的,我们还是要多和孩子说话,但是我们学会了去鼓励培养孩子的沟通意愿,要用正常的语音语调和孩子沟通。

是的,我们还是会磨耳朵读绘本,但是我们学会了在生活情景中使用语言,学会了鼓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矫正。

而最最关键的是,我们明白了,育儿的起点就是从尊重开始。如果我们真的发自内心认为孩子也是独立平等的人,我们相信他们再小也有能力表达自己,我们想尽全力去理解他们。

这份尊重和相信,会让父母的启蒙变得自然而然,会让孩子的学习变得更有动力。

为什么很多育儿方法,看似大家做的都差不多,但是孩子接受度就是不同?那就是因为,做法看似的「差不多」,背后折射的理念却可能是「差很多」!

为了帮助有相同情况的爸爸妈妈,正视宝宝的语言启蒙,并且能科学理性的看待它、解决它。

TOPKID集合了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每节课后,专业老师都会针对孩子相关情况做出合理建议,让家长在家就能享受专业老师的指导!

赶上这堂免费体验课,和孩子一起体验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