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得起的孩子,更容易「赢」!


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她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有一次她在餐桌上问女儿,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女儿想了想,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这句话让她心生感慨。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都这么怕自己犯错误呢?
因为犯错误就意味着失败。
失败就意味着自己输了,不会是受人尊崇的王者。当然,所有人都怕输,只是我们中国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压力,更加怕输。
然而,现在输不起的孩子,长大了也赢不了。孩子无法坦然面对失败,难以经受挫折,首先是发展过程中难免的、正常的。
孩子的情绪越丰富、敏感越可能有上述表现。恰当陪伴和引导就好。
如果父母应对不当,则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固化,导致孩子长大后,真正变得「输不起」。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共有三只笼子,笼子里都关着一只老鼠。
第一只笼子里有个开关,踩一下就会有食物送进来,老鼠很快就掌握了能吃到食物的诀窍;
第二只笼子也有个开关,但是踩一下就会被电击,老鼠再也不踩了;
而第三只笼子里的开关,踩一下会有食物,再踩一下会被电击,如此反复,笼子里的老鼠就纠结死了,不知道踩还是不踩。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第三个笼子里的老鼠」,活在纠结之中,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是成功人士,纵观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个共同特质,那就是「输得起」,但是现在的教育,给孩子灌输的却是「不能输」。
如果「不能输」,那这孩子就不具备「去赢」的特质,反而可能「眼高手低」,希望得到好的东西,却不具备争取的能力。所以,他很纠结、痛苦。
其实,比起输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


前段时间网上一段美国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毕业致辞颠覆了众人的世界观。
罗伯茨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说:「我希望你不幸、失败、孤独……」
罗伯茨此语一出四座皆惊,可是听了他下面的话,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的睿智和高瞻远瞩:
我希望你不时地被人不公平对待,因而你会知道公正的价值。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让你感受到忠诚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时常有孤独感,让你不会把朋友看作理所当然的存在。
我希望你有时倒霉,让你意识到运气的重要性,并且发现:你今日的成功并不完全实至名归,而他人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活该。
我希望你的对手对你冷嘲热讽,让你意识到有风度的竞争多么重要。
我希望你时不进被忽视,让你意识到倾听他人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遭受刚刚好的痛苦,让你学会同理心。
自己这些祝福无论送不送,在今后的生活中都会发生,因为这就是生活。
这些看起来不伦不类的「祝福」,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
为什么他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遭受如此多的磨难和考验呢?
心理学上,对挫折的抵抗力,并非是天生就有的。
在接受不幸和磨难的同时,在父母处能得到鼓励的反馈,能自己进一步稀释不幸和苦难带来的刺痛,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抗挫力和内心无坚不摧的韧性,对生活也会充满耐心。


那爸爸妈妈们要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成长成一个坚强、勇敢的,抗挫折能力强的人呢?
★ 培养自制力和忍耐力
任何人做事,一开始都会有困难,这个是必须要告诉孩子的。父母可以激励孩子坚持到底,告诉他要把挫折当成挑战,不服输才有赢的可能性
★ 从父母的态度中学自信
经常交给孩子一些完成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并充分信任孩子,即使失败了也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所在,再重新开始。
告诉孩子:你一定能成!很多孩子的行为都是在反复失败中得到父母支持的态度才得以坚持下来。
★ 适当让孩子吃点苦
除了给予爱之外,还应该有适当的惩罚手段,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好心情才能长久。
不能由着孩子任性、自私、怕苦、怕累,这一切必须从小定下规矩,让孩子遵守。还要鼓励孩子讲出每天的感受,对于积极的情感给以赞扬,对于消极的东西给以疏导。

★ 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要让孩子明白:想得到一个东西,必须自己付出。只有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
社会是一个群体,孩子必须要学会与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
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这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并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 多接触社会
孩子懂事时就要让他适应新环境,对胆小的孩子鼓励他多接触人,这一过程又叫脱敏。不给孩子机会,他的适应能力是不会自然萌发的。
★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总会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让孩子思考。


生命是场马拉松,而不是个百米赛。在这个过程中,有暂时领先的,有迎头赶上的。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认识的,不是一味前行,超越和踩扁其他竞争者,而是在不停超越自己的过程中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广度。
毕竟人生漫漫,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