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过度的担心,都会变成一种束缚

Published by Eric on

前段时间,小T收到了一位妈妈的苦恼:

不久前,孩子上学要穿校服,而我们的已经丢了。这个时候,一位非常热心的妈妈借给我一件,我兴高采烈地去拿了回来。

鉴于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我很担心孩子把这件校服弄脏或者弄丢了,再三叮嘱孩子「一定要把校服拿回来,别丢了」

到晚间的时候,孩子的确把校服拿回来了。

可是,让我啼笑皆非的是,他把别人的校服拿回来了。好在,给他借的校服并没有丢,只不过被其他孩子拿走了。

一般来说,对于他自己的衣服,我是不会担心他弄丢的,丢了就丢了,大不了买一件。可是此事涉及到第三者利益(我很在意的部分),于是我的担心超过了正常的水平。

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我感觉我担心的越多,这件事就必然会发生,我该怎么办呢?

小T听完后,发现这位妈妈对孩子有点过度担心了,越是担忧,越是强化。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其实是非常常见的:

「你不要把水搞泼了」,过一会,水泼了。

「你不要忘记自己的作业」,快到学校了,他发现作业没有带。

「在学校不要跟人打架」,过几天,因为打架老师找上门来。

人常说,你担心什么,什么就会发生。

朋友圈里的一条分享,说儿童游乐场,简直可以成为检验父母,是否过度焦虑担心的地方。

那些处处跟在孩子后面,各种管着叫着控制着,唯独不让孩子自己在游乐场里畅玩。如果看到孩子间稍有肢体接触,便赶紧冲过去…

我们为什么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对孩子如此焦虑和担心?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有位妈妈在网上留言,说女儿差不多满三岁,打算送去上幼儿园,但总觉得孩子太内向胆小了。

平时在外面遇到不熟悉的人和她讲话,女儿几乎都不会开口回应,别人逗逗她想和她玩,女儿也会躲开,也曾听到周围的亲戚朋友认为女儿胆小。

因为女儿的性格问题,她现在很焦虑,甚至有时候会逼女儿多和别人打交道,尽管如此,女儿却越来越胆小。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父母把自己的东西,过多的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投射,是心理学里面常用的概念。它的意思是,你将你自己的情感、冲动或愿望,归结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而孩子接收到了父母投射的内容,并且认同了,就越来越不敢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而越发变成了父母想象中投射过来的样子。

所以,那位觉得孩子内向的妈妈,越是逼孩子去和别人打交道,孩子反而变得更害怕。

因为妈妈潜意识里面已经设定了一个孩子的形象:这个孩子就是内向的,就是胆小的,我很担心她的性格,担心她未来的发展

而孩子接收了妈妈的投射,如果要变得更外向的话,就必须先把自己变得更内向,因为只有很内向的样子,才符合妈妈逼她去改造的前提。

证严法师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独立,而是父母,从来没有给过让孩子独立的机会。一味的付出和控制,到底教会了孩子什么?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个名叫《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刷屏了。

男孩在国外留学,参加国外友人聚会,但他连番茄炒蛋也不会做,只能打电话给自己在中国的爸妈。父母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番茄炒蛋的做法,干脆亲自下厨录视频,一步步教他。

然而仔细一想:20多岁的年轻人,不会做菜、不会网上找菜谱,凌晨4点半吵醒父母,缺乏最基本的换位思考能力,正如有的人评论说:

「如果你连一盘番茄炒蛋都不会,还得大半夜给父母打电话,送出国了又能怎么样?」

毕竟,孩子面对的世界,不仅需要父母的爱和叮咛,更需要独立的意识和基本的自理能力。

父母深夜为孩子录制视频,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是否想过,自己的付出,到底教会了孩子什么?我们又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

中国父母,总是为孩子过度付出,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了,这种付出从孩子出生,延续到孩子成家立业。

小T的朋友都常说:「养孩子是一件又贵又累的事。」

曾经有一组数据统计: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支出是全球第一,为了孩子,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长放弃了个人时间和爱好。

即使已经付出如此之多,中国的父母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好,亏欠了孩子。

我们不提倡父母担忧,并不是说我们就什么都不管了,盲目的乐观。而是这些允许都应该建立在我们认为「相对安全」的范围之内。

比方说:

• 女孩子单独出门,无论多大可能都要讲究场合、时间等等,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 年幼的孩子在公共场合一定要紧紧盯牢,决不能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等;

• 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剩下的,把祝福和信任送给我们可爱的孩子。

另外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表达:

• 你担心孩子把水泼了,可以说「加油,端平一点」亦或是「拿稳杯子」;

• 担心孩子考试犯错,你可以说「你是最棒的,只要你聚精会神的去做,一定没问题。」

当然,语言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你要对你说的话或者念头深信不疑,这样,才会真的形成良好的支撑。

带着父母的信任和祝福,孩子能把精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加上父母有积极的心态和正面的语言,孩子很容易关注美好的事物。

有利于完成这件事情的人和事,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心态好的人,往往运气好」

你对孩子的保护,是为了保护他,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亦或只是为了避免孩子成长的麻烦事。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担心是否影响了孩子,不妨看看孩子的状态,问问孩子的感受。

看看是否需要孩子去做些事情,才能安抚自己内心的情绪。

如果是的话,请把自己的投射收回来,请让孩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