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毁孩子一生,家长一定要避开!

小T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喜欢看亲子类综艺节目了,从《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来了》再到《二胎时代》、《闪亮的爸爸》,《妈妈是超人》,可以说是资深观众~

看了很多明星爸妈的育儿方式,小T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记得小时候,做错事情的时候,爸妈里总有一个人很严厉,各种训斥,另一个则要护着,生怕我受伤,也就是所谓的「红脸白脸」。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多家庭应该都出现过,甚至有些家庭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还会各种体罚,给孩子心理造成各种伤害。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倾其所有地给孩子保驾护航。
然而,有些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正在毁掉自己的孩子。
小T总结了几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快来看看吧!

不该出手时出手
棍棒教育最伤孩子自尊
前段时间,棍棒教育的恶例再次上演。
江苏泰兴一男孩因弄丢手机、不好好写作业,被生母用胶带封住嘴、捆住手脚,拿木棍打了5次直接致死。目前这名母亲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据媒体深入披露,这个毒打孩子致死的母亲,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冷酷母亲。
她并非有施虐嗜好,而是一个典型的好胜女性,把自己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笃信「棍棒教育出成绩」。
一个追求优秀希望通过子女教育改善家境的母亲,得有多么相信自己所谓的「教育真理」才能下得了毒打孩子使其就范的决心。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更加证明「棍棒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固有的教育方式。
这种传统观念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逐渐被摒弃,但其中的危害和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已经对家长产生了警告。
只是很多家长在无法管教孩子的时候仍然会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这种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不自控的,认为这种简单直接的粗暴方式才能让孩子乖乖服帖。
但我们要明白,打孩子不是爱,而是一种发泄。

✘ 错误方法: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而不听时,都会失去耐心,比如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再说也不听,磨磨蹭蹭,家长一个没忍住一巴掌下去,孩子是乖乖听话了,边抽泣边写作业。
✎ 导致的后果:
棍棒教育最伤孩子自尊,皮肉之苦并不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只能让孩子记住伤痛,留下阴影。
暴力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并且会更加激化矛盾,父母的拳头、巴掌会打碎孩子心中的形象,而孩子的自尊心也会被打碎,可谓是两败俱伤,起不到教育意义,全是负面影响。
而且暴力会在孩子内心埋下种子,总是被暴力对待的孩子长大也会暴力对待别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正确做法:
其实孩子没有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建立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上。
如果父母总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待孩子,那孩子自然会对自己越来越自卑,我们如今宣扬「鼓励式教育」也是这种原理。
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批评,让孩子先知道自己的长处,然后再对比自己的短处,长短分明,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父母再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大吼大叫、喋喋不休
父母情绪失控会让孩子找不到方向
当你费尽心思做了一顿好看的辅食端上桌,发现孩子不是无动于衷就是吃了两口开始玩起来,这个时候你的火肯定会立刻冒出来了!
再比如,宝宝明明已经很困了就是哄不睡,自己就盼望孩子睡了赶紧休息会,这个时候你常常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当
你每次都很累的时候,再遇上孩子做错了一点小事,你立马就能火冒三丈,河东狮吼。什么科学育儿,专家说的,育儿书上写的都抛之脑后了。
也许对你来说,吼叫只是一瞬间的事,发泄出来你也就好多了。
但是作为弱小无助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可以说是伴随着孩子的一生都挥之不去。
✘ 错误方法:
这时候家长耐心强调了很多遍,孩子不愿意行动,家长的情绪已经到了临界点,很容易爆发出来,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为什么我说那么多遍你就是不听!你是不是故意的!暴风雨似的怒气向孩子倾倒出来,气急败坏时还会扔了孩子的玩具。
而对于孩子不写作业,家长多数会在孩子耳朵边提醒,孩子不愿意动就一直说个不停,从提醒逐渐变成喋喋不休:
为什么不就是不愿意写作业呢?到底要妈妈怎样做你才能自觉一点呢?你看看别人家的xxx,为什么你不行……再这样下去,我真的懒得管你了。

✎ 导致的后果:
嗓门越高说明越没有底气,有理不在声高,大吼大叫有时候对孩子起不到震慑作用,还会尊严扫地,让孩子轻视,因为这代表你对他没办法了。
而喋喋不休的话到最后都会走偏方向,从说教变成了抱怨,没有人想承受别人的怨气,孩子也一样,而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的话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孩子的耳边风,听了就过去了,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 正确做法:
教育首先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威严,如果威严有一天不复存在,那教育也就走到了终点,大吼大叫、喋喋不休是威严的最大天敌。
有威严的教育是用最简短平和的话起到最大的作用,家长首先要克服这两点,即使是在生气边缘,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
树立威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有底线不能触碰,也不要向孩子倒苦水,心平气和的指出孩子的错误,有时候温柔的力量更能震撼人心。

讽刺挖苦
打击式教育是孩子心灵头号杀手
微博上曾有网友坦言,因为小时候在家族聚会上被妈妈当众嘲笑「唱歌难听」,从此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当众唱歌。
而当她试图跟妈妈沟通这件事时,才刚说起自己受伤的心情,妈妈便开始教训她:「你怎么这么玻璃心,这点打击都受不了,以后在社会上还怎么生存!」
这个逻辑就好比,我捅你一刀你喊疼,我说,没事,我多捅几刀你习惯了就不疼了。
这种教育方法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打击式教育」。
打击就是打击,根本就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披上「教育」的外套,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不当行为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
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 错误方法:
孩子成绩考的不错,家长点点头表示还不错,下一句立刻接着说:你可千万别骄傲啊,你还是不够踏实,一次考好不等于永远。
对于孩子的成绩总是习惯性打压,好像压孩子一头才能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不足。考不好就会用「你怎么这么笨呢!什么都做不好!」
如果孩子的兴趣没有耽误学习,那普通家长都会持支持或者不管的状态,但一旦影响到学习,家长最先做的就是出言阻止;
比如:你看看你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不务正业!打压孩子的爱好,剥夺孩子幻想的权利,一句「就凭你,不好好学习,什么都别想!」

✎ 导致的后果:
讽刺挖苦可能不是家长的本意,本意是让孩子得到教训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可是一句无心的话就能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让孩子变得不自信:
连爸爸妈妈都嫌弃我,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行。这种烙印印在孩子的内心,孩子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 正确做法:
当孩子考的好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感到骄傲,骄傲的情绪会让孩子更加充满自信。
当孩子考的不好的时候,也一定不能出言讽刺,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只有相信自己的时候才更有信心打败学习上的难题。
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出言阻止,当影响到学习的时候,告诉孩子,学习是实现一切梦想的基石,只有学习才能带你见到更广阔的天地。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
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
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
成为父母,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终身去不断学习的事情,既然选择了,那么就要对孩子,对自己都要负责。
成长一定是相互的,孩子成长的同时,作为父母的你,一定也在成长!
